10月23日,華西證券(002926)發布一篇公用事業行業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逐步完善多輪驅動的能源供給體系,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
報告具體內容如下: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發展,加快推進雙碳目標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發展。一是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發展,環境保護制度不斷完善。
其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作用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逐步完善,對全球環境治理貢獻日益凸顯。二是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展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其中“三大保衛戰”成效顯著,1064家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不斷提升,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改善明顯;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地表水水質大幅提升。三是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生態修復成效顯現。其中自然生態狀況穩定向好,生態保護修復取得積極進展。四是城鄉人居環境日益改善,綠色低碳生活漸成風尚。2022年,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236億元,比2022年增長36.2%;其中污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和垃圾處理投資快速增長,分別增長2.7倍和5.4倍。
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19267萬立方米,比2022年增長64.2%;污水處理率為97.5%,提高10.2個百分點;生活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達96.3萬噸,增長115.9%;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99.7%,提高14.9個百分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推開,2021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4%,比2022年提高8個百分點。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2021年,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8%左右,比2022年提高約3.5個百分點。污水資源化處置作為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動力。在國家目前全面推進雙碳任務的大背景下,在該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有望提升業績。
清潔能源占比持續提升,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四,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一是能源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清潔能源占比不斷提升。其中(一)煤炭產能結構大幅優化,供給保障能力增強。(二)油氣開發力度不斷提升,增儲上產持續推進。(三)電力供應能力持續增強,電力生產快速增長。截至2021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3.8億千瓦,比2022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8.4%。2021年發電量8.5萬億千瓦時,比2022年增長71.1%,年均增長6.1%。其中,火電比2022年增長49.1%,年均增長4.5%;水電增長53.5%,年均增長4.9%;核電增長3.2倍,年均增長17.2%;風電增長5.8倍,年均增長23.8%;太陽能發電由2022年251億千瓦時提高至2021年3258億千瓦時,增長12.0倍,年均增長44.2%。新能源(風電、太陽能及其他新能源)發電增長6.8倍,年均增長25.7%,占全部發電量比重達11.5%,比2022年提高9.0個百分點。(四)能源生產結構加速轉變,清潔能源占比持續提升。2021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首次超過煤電,裝機容量達到11.2億千瓦,占發電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為47.0%。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均超過3億千瓦,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其中,水電39094萬千瓦,比2022年增長56.7%,年均增長5.1%;并網風電32871萬千瓦,增長4.4倍,年均增長20.5%;并網太陽能發電30654萬千瓦,增長88.9倍,年均增長64.8%。天然氣、水電、核電、新能源發電等清潔能源在能源生產結構中的占比持續上升。二是能源進口多元穩定,國際合作不斷深化。其中能源進口穩步增長,能源國際合作取得積極成效。三是能源消費平穩增長,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其中能源消費平穩增長,能源消費清潔低碳加快推進,人均用能水平不斷提高。四是能效水平穩步提升,節能降耗成效顯著。其中單位產品能耗明顯降低,能源加工轉換效率整體提高,單位GDP能耗保持下降。在我國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的背景下,以風、光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發展,綠電運營商有望受益于投資擴大、規模提升、經營持續向好,從而增厚業績。
投資建議
隨著新能源產業鏈的不斷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設備發展。其中壓濾機等過濾成套裝備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得到不斷拓展,包括用于鋰電池、光伏、核能、生物質能源等領域的壓濾機。
推薦關注鞏固礦物及加工領域,同時積極開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市場,在鋰電池行業建立了領先優勢的【景津裝備(60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