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不斷主動或被動融入全球金融市場,這也倒逼金融領域要持續擴大開放。
繼A股之后,中國債券市場也迎來了國際化進程的重要一刻。彭博公司4月1日宣布,將中國債券正式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并將在20個月內分步完成。完成納入后,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債券將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之后的第四大計價貨幣債券。經初步估算,納入該指數后預計將為中國債券市場引入1000多億美元的指數追蹤資金。
早在一個月前,國際知名指數公司明晟公司(MSCI)宣布,將A股在MSCI全球基準指數中的納入因子由5%提高至20%,成份股中有253只大盤A股和168只中盤A股(含27只創業板股票),在此指數中預計權重約3.3%,機構預計將給A股帶來上千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與A股市場存在投資者結構性問題、散戶化與短期化造成炒作氛圍濃厚、容易大起大落等不成熟的特征類似,中國債市目前面臨流動性不足、評級體系未能與全球接軌、缺乏對沖工具、信用風險等問題,成為境外投資者入場的顧慮。
事實上,目前國內整個金融市場成熟度都不夠,但在內外因素影響之下,開放又是必然趨勢。央行行長易綱日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發言時稱,將進一步推動金融改革和開放,推動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完善利率、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擴大金融的對外開放,鼓勵在信托、消費金融等銀行金融領域引入外資。
回顧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對外開放功不可沒。不過比起制造業,金融領域卻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原因是擔心過度金融開放會給金融體制帶來風險,甚至對經濟穩定造成影響。如銀行、證券、保險行業,一直存在對外資持股的各種比例限制。
如今,中國經濟已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國內金融機構卻一直處于不完全市場化競爭的環境。一直以來的保護機制雖然曾經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環境,但因為長期相對封閉,自身風險不斷積累,資金“脫實入虛”、金融系統空轉以及剛性兌付等問題,為系統性金融風險埋下了隱患。
這種現狀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刻。去年以來,A股市場化改革就一直在推進。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完善交易制度,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近期緊鑼密鼓籌備的科創板,監管層有意試點注冊制,并希望將科創板改革經驗推廣到整個A股市場。
對債市而言亦如此,在這次中國債券正式納入國際指數后,債市融入國家市場不會停步,也倒逼監管層陸續出臺改革舉措,包括繼續引進更多國際評級機構跨境展業或在本土落地,促進中國債市評級質量和國際認可度提升;推動境外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積極探索境內基礎設施與其他國家、地區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合作等。
不只股市、債市,整個金融市場都應該擴大開放。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2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大會上的主旨演講中表示,中國將持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并表示這些措施今年將大力度落實。具體包括銀行、證券、保險業對外資全面放開市場準入加快推進,外資銀行業務范圍大幅擴大,對外資證券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業務范圍不再單獨設限,征信、信用評級服務、銀行卡清算和非銀行支付的準入限制大幅放寬。
換言之,不論是主動需要還是被動倒逼,金融領域開放都應該積極開放。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